湖南新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斯是大总结温儒敏说都不算错彭泽润 [复制链接]

1#

——彭泽润和他的朋友们说汉语(第6期)

彭泽润,湖南衡山人。先后在湘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和博士后证书。年担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年晋升2级),年担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带头人,年担任现代汉字书法学科带头人。年担任湖南省政协委员。年担任全国语言理论研究会理事长。年担任湖南师范大学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年担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已经出版了10多部著作,发表多篇论文。多年在湖南经视“湖南方言听写大会”、“你是湖南人不咯”等栏目担任湖湘文化专家。

彭泽润年给《长沙晚报》推荐年度字“教”和年度词“教育”。

华闻之声全媒体联播网(撰稿张馨月,寇婕)到底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最近在网络中闹得沸沸扬扬。现在的教材是“是人”版本。可是很多网友说他们以前学的教材是“斯人”版本。对此,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的时候,表示他们历套教材中一直使用的是“是人”。

到底是哪个对?网友纷纷表示:难道是时空错乱了?

“斯人”是更加常见的说法

在之前的讨论中,人教社编辑部在接受采访中说,“斯”和“是”在古代汉语中是意思相同的两个词,都表示“这”的意思,所以我们没有过度纠结的必要。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也说它们意思相似,写成“斯”或者“是”,都不能算错。

温儒敏社交媒体截图

那么,“斯人”和“是人”哪个更加耳熟能详?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请教了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彭泽润。

彭泽润告诉我们,他自己跟很多人一样已经习惯了“斯人”。

他们认为,“斯人”无论是在古诗词还是古人文章中,出现的频率都更高,例如“斯人独憔悴”“微斯人也”。湖南大学内的岳麓书院大门的对联就是:“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即使我们用最流行的搜狗输入法输入“天将降……”首先自动联想出现的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而不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是人”是原始文献的说法

这些层出不穷的观点看得人眼花缭乱,那么,“斯”和“是”真的是一个意思吗?“斯人”和“是人”哪个才是最原始的用法呢?

彭泽润告诉我们,作为指示代词的古代汉语的“斯”和“是”的意思并不完全一样。如果一定要追根究底,那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才是正确的。

彭泽润说,古代书籍的流传主要靠手工抄写或者刻字印刷。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方言语音差异、词义雷同、记忆错误等,难免会出现错误写法。即使今天用电脑输入不会出现错字,但是别字很容易出现。从源头上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来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比较权威的汉代赵歧注解的《孟子注疏解经》,南宋《十三经》,都是“是人”,而不是“斯人”。所以,这句话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才是符合源头表达的事实。

四库全书收录的《孟子》

“斯人”和“是人”其实不同

“斯人”最常用,“是人”是源头。那么它们的意思真的是一样的吗?彭泽润说,“斯”和“是”在《孟子》中意思不同,不能混用。在孟子时代的上古汉语中“斯”和“是”作为指称代词是有区别的。“斯”是近指代词,指的是最近的对象,就是“具体的这个人”。“是”是中指代词,指最近和最远之间的对象,就是“概括的一种(这种)人”。

彭泽润和温儒敏图片合成:彭潇潇

彭泽润说,孟子列举了6位经过艰难磨炼,终于成为能够担当大任的人后,就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里应该就是“是人”,而不是“斯人”。但是在《孟子》中指示代词“斯”的指示作用比较单一,几乎都是特指。

彭泽润指出,在汉语方言中,还有一些方言保留着指示代词三分的现象:近指,中指,远指。但是在普通话和更多的方言中,只有近指和远指两种区分了。

江苏师范大学汪化云教授,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少语言的代词中,近指(这)跟第一人称(我)同源,中指跟第二人称(你)同源,远指(那)跟第三人称(他)同源。虽然有些被学者认为有指示代词三分的方言是假象,其实是语言接触导致叠纸的假象,但是一些方言里确实存在指示代词三分现象。

“斯人”等于“是人”让人无所适从

专家解释“斯人”和“是人”都不算错。难道大众的争论没有意义吗?

彭泽润告诉我们,温儒敏等专家怕大众接触很专业的知识,就简单回复了“都不算错”。这还是会让人无所适从。其实我们用通俗的方式告诉大众:“斯人”和“是人”在古代确实有不同,不过也很接近。到了现代用普通话去理解意思不能区分了。

彭叔闲话支持约定俗成,用大家一致认可的说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