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日报社的记者,在洪水中利用无人机营救被困群众,展现记者的担当精神。(资料照片)
11月8日,记者节。凌晨两点,位于城东怀化日报社四楼的值班大厅内,依旧灯火辉煌。温暖而安静的办公室内,组版编辑和美编正精心地美化版面,值班编辑正在逐字逐句编审每一条稿件,校对正在认真校改每一个差错……
凌晨四点,向着这个城市道一声早安,怀化日报社的晚班工作人员走出了大楼。而此时,位于城南的怀化日报社印刷厂车间内,印刷机正转个不停,15名印刷工人正熟练地操作机器,将一张张飘散着油墨清香的报纸印刷出来。
静谧的夜,寒风在窗外呼啸而过。
不知不觉间,今年的记者节又到了。在怀化,还有无数和怀化日报社晚班工作人员一样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始终脚踏坚实的大地,仰望浩渺的星空,他们在传播真实新闻声音的同时,也在追逐自己的梦想。
追梦的路上,市委、市政府始终关心记者成长。年7月3日,市委书记彭国甫在湖南日报社怀化分社、怀化日报社等新闻单位调研时强调,要把队伍建设作为根本任务,坚持用才、引才、育才、留才多措并举,更加注重记者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培训,建设一支数量相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新闻人才队伍。
今天,我们将镜头和笔触对准这群人,去倾听他们的声音。
湖南日报记者肖军:脚板底下出文章
11月8日一大早,湖南日报社怀化分社社长肖军就忙碌起来了。这一天,他要去中方县工业园现场采访,还有一堆稿件等着他审阅,用他的话说“忙碌,是一种常态。”
今年55岁的肖军,成为专业记者已经21年了。尽管已届天命之年,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多种疾病,且心脏血管安了7个支架,但他依旧深爱记者这个职业,坚持采写新闻,传递怀化大地的质朴声音。
“我是年1月1日正式成为一名党报记者的。”肖军清楚地记得,那一年,他从原怀化地委宣传部新闻科长的位置上调入湖南日报社驻怀化记者站,开始了他的记者生涯。
不是专业出生,那就努力学习。为了弥补先天不足,肖军做到了“三勤”。即勤写、勤跑、勤学。白天,他深入田间地头采写新闻;晚上,他忙着学习新闻理论书籍和读报,光收集整理的范文剪报就达1万多份,整整装满了3个书柜。
翻开肖军的工作日志,发现他少有节假日,甚至大年三十都在工作岗位上,是个“全天候”的记者。春节长假,人们忙于走亲访友,他却把走基层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在贫困户家中,在敬老院里,在基层派出所,在边远的火车小站,常常出现他的身影和足迹。多年来,他一直是湖南日报社春节期间发稿最多的记者。
因为热爱记者这个职业,肖军始终在采访一线释放自己的激情。这些年,他为改善农民工的艰难困境奔走,为环卫工待遇呼吁,为橘农的柑橘吆喝……
年6月,会同县遭受特大洪水袭击,县城危在旦夕。而此时妻子和儿子医院,他将妻儿托付给岳母,毅然奔向抗洪一线。途中山体滑坡受阻,他步行数十公里赶到县城,采写了一篇篇抗洪救灾的报道,直到8天后县城保卫战取得全面胜利才返回。
年初,怀化发生特大冰灾,肖军在雪峰山电视转播台采访中摔伤,造成尾骨骨折,写稿时不能坐,他就站着写,血染的风采感动了当地的干部群众,他被怀化市政府记三等功一次。
年,怀化迎击罕见的特大洪灾,肖军第一时间深入抗洪抢险一线,其中有三天三夜未合眼,先后在《湖南日报》和新湖南客户端发稿10余篇,其中《零伤亡,怀化是怎样做到的》一稿,在新湖南客户端推出后,点击量达到多万人次,得到了省委、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读者好评如潮。由于在抗洪救灾中表现突出,肖军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湖南省抗洪救灾先进个人。
……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要吃透党中央、省委的决策,要了解当地的政策,还有善于用眼睛写新闻。”作为“第十四届湖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对于如何做好一名新闻记者,肖军认为,只要吃透两头,总能抓出重头新闻,这也是党报记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同时,新闻记者一定要勤奋,要坚持深入一线采访,善于抓住新闻事实的关键点,用好的故事去传递新闻的本质。
接受采访完毕,擦一擦布满红血丝的眼睛,振作下疲惫的精神,肖军拿着他的采访本,在记者节的这一天,又出发了。他将继续用双脚丈量土地,写出更多关于怀化大地的好文章。
红网记者杨超:90后记者的大担当
11月8日,红网怀化记者站的记者杨超围绕“全国安全用药月”这块的宣传,走进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认真地采访、记录、拍摄,回到办公室后写稿、剪辑、配音,最终一条视频新闻稿件出现在了红网怀化站的首页上,随后向读者进行推送。
“往往做完一条稿子,就需要一天的时间,这便是我们记者的常态。”杨超笑称,90后的他,在最开始接触记者这一行时,觉得很好玩,可以免费“旅游”。但是,当他真正成为一名记者之后发现,永远在做三件事情:去采访的路上、正在采访、编写稿件。
“虽然从事记者这个行业时间不长,但我觉得很幸运能够成为一名记者。每当自己写的新闻稿被读者认可转载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做的这些都是有价值的。”杨超说,他会一直秉承记者“追求新闻本质、记录社会进步”的职责,坚持深入一线,采写出更多的好新闻。
怀化日报记者底健:在路上,与艰辛和喜悦同行
11月8日中午1点,为了赶紧完成手头的编辑工作,怀化日报记者底健又出现在了办公室。
8日凌晨三点多下班,回到家已是凌晨四点。在短暂的休息后,底健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对于她来说,和无数个普通的日子一样,记者节这一天,照样是忙碌“。虽然很忙,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却还是有点激动,这是属于我们的节日,我为自己是记者而骄傲。”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底健无疑要比别人付出更多“。我们工作的性质属于采编一体的。昨天上午,我还在采访,中午加班写稿。下午就被调班当值班编辑。”底健说,由于版面晚上临时来稿多,经常要进行版面的处理调整,等8个版面全部定下来,基本都是凌晨三四点了。
工作完成了,可家里的两个孩子,早已在等待妈妈回家的过程中,沉沉地睡着了“。其实,每次回到家,看着孩子熟睡的脸,我是充满愧疚的。”底健感慨地说,但是,既然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辛苦。
这些年,她已数不清多少次采访归来深夜加班赶稿,也记不清为了一句话、一张图片、一个版面是怎样反复琢磨、修改的。虽然忙碌,但她却很幸福“。因为我们见证了怀化的发展,记录了这个社会日新月异的点点滴滴。”底建说,每想到这一点,都有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怀化全媒体中心记者陈湘清:我会一直用镜头记录怀化的发展
11月8日凌晨,记者节悄悄来临时,怀化全媒体中心记者陈湘清在处理完白天拍摄的照片后,终于合上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准备休息。
今年53岁的陈湘清从事记者行业快20年了,从怀化日报到边城晚报,再到今天的全媒体中心,岗位换了又换,但是对于新闻的那分热忱,他却从未消退“。你看,这是我新买的无人机,还有手提电脑,都是为了适应全媒体时代而购置的。人嘛,要活到老,学到老。”陈湘清说,为了适应新形势,他依旧不停歇地学习新技术、新知识。
11月7日,立冬,气温骤降。突如其来的天气,市民们是如何应对的?当前正值“三城同创”的关键期,城市面貌有哪些新亮点?一大早,陈湘清就裹着厚厚的棉衣出门了,为了拍摄一张反映低温天气下市民温暖过冬的照片,他在迎丰路步步高路段整整蹲守了两个小时。为了拍摄一张张城区市民文明出行的照片,随后他又徒步走在城区的大街小巷。
中午时分,简单地吃个盒饭,他又打开了电脑处理照片“。下午还有一个知识抢答赛的活动,我要去采访拍摄。”陈湘清说,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他热爱新闻摄影的那份心,永远不会变化。
“你瞧,我鬓角的头发,可以说都是为了新闻事业而白的。但是,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将坚守职业道德,常怀新闻理想,拍摄更多的好照片,记录怀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瞬间。”采访完毕,这位刚获评“怀化市第三届十佳记者”的“老黄牛”,又背着他的采访包,踏上了新的采访路。
怀化日报组版编辑彭靖:因为热爱,守护担当
11月8日凌晨,怀化日报的组版编辑彭靖熟练地操纵着鼠标和键盘,用点、线、面将一篇篇的文章组合起来,就成了一个大气、美观的版面。
凌晨四点,揉一揉充满红血丝的双眼,修改好最后一个细节,彭靖收拾好桌头,准备下班回家。这样的工作状态,彭靖已经整整持续了10年。
10年的媒体从业生涯,彭靖曾从事过采编工作,却最终又坚守在组版编辑岗位“。我似乎更适合组版,我喜欢用键盘描绘报纸的工作状态。”彭靖说,由于组版工作通常在晚上进行,这些年,他已经习惯了晚上工作,白天休息。由于热爱这份工作,尽管工作状态黑白颠倒,却从未减轻他对这份工作的激情。
“组版是整个报纸流程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需要我们熟悉版面语言,需要我们精心美化,需要我们用心、用脑去守护这张报纸。”彭靖说,好的版面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可以增加报纸的影响力。为此,他和同事们经常向好的报纸学,也经常走出去学,就是为了让他们组版出来的这份报纸,更加吸引广大读者。
怀化市广播电视台记者张继:忙碌,是记者的本色表达
11月8日,怀化市广播电视台记者张继7点就起床了。这一天,年怀化市“”消防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暨亲子消防体验活动在怀化市消防支队举行,他需要跟踪采访报道。
活动定于上午9点正式开始,但8点刚到,张继就已经来到了现场,伴随着萧瑟的寒风,他忙着找机位,打磨采访材料。整整一个上午,他忙着拍摄、采访,尽管天气寒冷,细细密密的汗珠却布满了他的额头。回到台里,他又开始写稿、视频剪辑等一系列工作。
今年是张继从事电视新闻采访的第23个年头,多年来,他已经养成了“起得比鸡还早”的习惯,每次采访都会提前半小时以上赶到现场“。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提前到达现场,既能熟悉场地,找好拍摄位置,还能了解到更多的背景情况,为采访打下基础。”张继说。
“今天是记者节,我为自己的充实忙碌而自豪,这才是记者应有的模样。”张继告诉我,今年,他有幸被评选为“怀化市第三届十佳记者”,肩负着这份荣誉,肩负记录怀化历史的重担,他将继续努力,一直走在忙碌的路上。
溆浦电视台记者张微渺:滚下山坡,依旧坚持采访完毕
在溆浦,张微渺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名记者。
11月8日,为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