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学习书法,断断续续算起来近十年了。平时的时候,喜欢做一些整理工作。
全文的内容,是根椐湖北荆州青年书法家毕云扬老师于年11月28日下午应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校工会之邀,开展的公益讲座录音而成,屈指算来到今天将近两年的时间了。我都觉得讲座的内容,对于我们初学书法的朋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具有极好的指导意义,籍此奉献给大家,如果有缘,希望能够成为书法上的同学和朋友!
全部讲座内容: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受到湖南师范大学的邀请,开展这一次的书法讲座,那么今天是感恩节,我在这里,感谢湖南师范大学,感谢各位同道书友和同学们!
今天下午讲座的题目,是关于《行书学习的方法和原理》。
因为我最近几年在这个行草书方面研究的比较多,尤其是在书法的笔法方面呢,研究比较多。那么呢我想了想,我觉得还是从如何去学习书法的方法和它的原理入手。
01学书的三个阶段
我发现,很多专业的老师去学习,包括我本人,大部分都会经历这三个阶段:
一,彷徨寻索。
就是一个书法小白,现在要学书法不知道从何入门。
我最开始学书法的时候,没有老师指导,胡乱在书店里面买一些当代人的书法,当时也不知道好和坏。那么学了一段时间,又找老师学的时候,他们说这个是负基础,要还的。
还有就是很多人学习的过程中,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你现在跟着老师学,好像这个老师擅长什么啊,你就学什么。
这是第一个阶段,大部分的都会经历的啊。
二,转益多师
第二个阶段就是随着你学习的深入啊,你想学得更好一点,或者想走专业道路肯定会“转益多师”。
最开始我学书法的时候,我非常喜欢书法大师启功先生的字。我觉得启功先生的字题招牌非常好,沈鹏先生的字也有提招牌的,我就始终不喜欢,写出来的字好像不规范。
但是随着我学习的深入,我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沈鹏先生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那么沈老的字,他是决定能够在历史上留下来的。
三,穷源竞流
那么第三个阶段呢就是我们通过专业的学习,读书法专业,读研究生甚至读博士,还有的去访明师,跟这些老师真正的去学的过程中呢,这个时候是有目的了,也就是我今天要讲的重点“穷源竞流”。
古人说”取法乎上“,我们学习还是要学习古代经典。因为毕竟当代人他还活着啊,没有受到历史的检验,可以看,不要去模仿。
我们以古代书家举例,
例一:米芾
余初学先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
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
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其书壁以沈传师为主,小字,大不取也。
前面这三段话告诉我们:这就是一个穷源竞流的案例,通过这一段话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啊。
例二:董其昌
我们再以第二个书法家董其昌为例。
董其昌被评为五百年来帖学第一人,帖学的大师。
董其昌自述其学书云:
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初学颜鲁公《多宝塔》,又改学虞承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徵仲、祝希哲置之角。书家之神理,实未有入处徒格辙耳。比游嘉兴,得尽观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知从前妄自标评…自此渐有得,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浪。书家翰墨小道,其难如是,况学道乎!
又云:
余十七岁时学书,初学颜鲁公《多宝塔》,稍去而之钟王,得其皮耳,更二十年学宋人,乃得其解处。
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这一段话,跟我们大部分人的学书经历都是差不多的:就像我们的书法老师教现在小孩子书法入门时,写写楷书、写写颜、写写欧什么的,跟古人差不多的。
通过这两位书家的这个案例,他们的学书经历,给我们一个学习书法的思考:
我们学习书法,一辈子不可能只学一本帖是吧?
可能要学很多人。
那么很多人学书是这样的——上午临一本帖下午临一本帖晚上又临一本帖——这种学习是无效的。
你看古代人一般学一本帖是学一两年两三年,学一个人的。学了三年之后再转益多师。像我刚才说的三个阶段。
另外我们学书一定要知道:
无论你是从哪一个书家入手,那么我们都要知道“从源竟流”。
何谓“穷源竞流”?
即学习某一种碑帖,还同时“穷源竞流”,兼学有关的碑帖与墨迹。
什么叫穷源?要看出这一碑帖体势从那里出来,作者用怎样方法学习古人,吸取精华?
什么叫竟流?要找寻这碑帖给予后来的影响如何?哪一家继承得最好?
不要两个风格完全不同的帖去学习,那就有点南辕北辙啊。因为我们学习时间精力都有限,我们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里面,找准一个突破口,通过几年的时间,甚至十几二十年的时间,把某个方向研究透吃透。
02知古,知今,知己
第二点就是我们学习知道要注意的就是这三点:
知古,知今,知己。
一,如何“知古”
古代书法史既是图像史也是文献学。
1.要有读古书的能力。古代汉语、古文是古代文化的精华。简约,是古文的特征。古文的思维和书法是相通的。白话文限制了人的艺术思维。
2.熟记古代经典作品熟读书法著作先懂,会欣赏,书法分宏观和微观。
古人评价好的作品:古雅,松、秀、润、厚、活等好书法就是品人,品评自然物像。书法背后是对文化的理解。
3.多读古人学习书法家的学习经验,研究历史上的书法家。研究他怎么学书法,怎么想书法。比如董其昌作品的编年、题跋、学习对象、学习心法。他在想什么?理想是什么?什么状态下写的?
4.多看历代对碑帖的评论,古人的得失经验都包含其中。
书法也分宏观和微观。
我们看了一部作品的时候,他的大感觉好在什么地方?
我们近距离观察他的作品,又有些什么气质有什么特质?
这些啊,都是我们学古人的这个经典、像我的老师对我们的要求。
我的老师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的博导陈忠康先生,他在对他的研究生是这样要求的:
1.脑海里面记住张历史上留下来的经典作品。
就是比方说我们说到某个帖,我们说到米芾,米芾的几个帖,我们说到王羲之,就是那么多帖,每个风格都不一样,你能不能在脑海里展现出来,你能不能大概是隐隐约约闪现出来。
2.背字典。
要能记住4万个字。
如果说你把这两点达到了,创作一点问题都没有。
古人如何“临古”
古代的临书不像我们我们这样啊,他是一定把某家要临几百遍上千遍的。比方说能够日书万字的有历史记载的赵孟,我去读书论,就发现一个千字文智永千字文,他就临了一千多遍啊。那我们临写经典作品,你临几遍,如果是放在古代这个来说的话,那还没入门呢!
大师学书法和书匠学书法,它是有区别的,这非常重要的就是遗貌取神,以意背临。也就是说学到后面,不是最开始我们要学得像,目的是为了这种肌肉记忆,把这种古代的书写手势,这种方法学到你自己手上来。因为最开始的时候,你没有这种手感。手的灵敏度也是不够的。那么这个阶段过了,你临得很好之后,下一步要怎么走啊?就是董其昌说的这句话“形墨相似,转去转远”。
我先把这个概念今天讲到这里,可能在座的一些同学还没有达到。
那么我自己带一些学生,包括我看到的一些当代的一些学书人的弊端,他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