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日报全媒体讯(通讯员李佳嵋左莫菲)12月15日下午,湖南省第十三届研究生创新论坛“教育硕士实践能力提升”分论坛在湖南理工学院举行。此次论坛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学位办、湖南省教育厅主办,由湖南理工学院承办。来自全省的近名硕士研究生参加论坛。
湖南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李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而言,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本次论坛以“教育硕士实践能力提升”为主题,准确把握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特征。开幕式由湖南理工学院副校长张国云主持。
“这样的创新论坛是非常有益的,在全国都具有领先意义。”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指委委员、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涂艳国作了《改进培养模式,提升实践能力》的主旨报告。涂教授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和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两个角度阐述了提升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他认为应该从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基地建设、加强教师指导、加强过程管理四个方面提升教育硕士的实践能力。
湖南科技大学教授李海萍、衡阳师范学院教授唐芳贵、长沙仰天湖教育集团校长刘菲菲、岳阳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程岳华分别作了主题为《中国基础教育公平政策40年研究》、《教师“三感”提升的自我路向》、《美,是看得见的竞争力——中小学美育的内涵与实施途径》、《职业专业事业——教师专业成长之路》的专题报告。
李海萍教授简要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基础教育公平政策,其推进策略以教育“起点公平”为主要着力点,以全面均衡发展为方向,以师资队伍提升为第一抓手,以信息技术为重要突破口,其演进逻辑是从“保底”式公平到“均衡发展”式公平,从“物质关怀型”公平到“人文关怀型”公平,从单一方法促进公平到多元工具维护公平,从单一主体推进公平到协同攻坚保障公平。
唐芳贵教授提出,教师要有三感,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敬畏感是人们生活和道德实践的重要基石,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压舱石。强调敬畏感的培养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社会认知模式和日常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时间认知和提升精神享受。实验中敬畏情绪的诱发途径和方式为敬畏感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或借鉴,如自我心理体验、自然景观陶冶、审美性教育以及榜样作用。
刘菲菲校长认为审美作为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贯穿着人生的始终,造就审美的人生,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美育”。美育具有三大特性,即诉诸感性、潜移默化、主观能动性。刘校长倡导由形式美育走向实质美育。
程岳华副局长用数据说明了教师行业对人们的吸引力。他说选择职业要有无悔之心,认清自己的兴趣爱好,了解职业现状以及发展前景;要勤勉地打造自己的专业能力,提高实践能力,掌握牢固的基本技能;要用持之以恒的精神对待事业,坚定自己的目标,并执着履行。
专家们的讲座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开拓了学术视野,促进了学术交流,推动了学术创新。
本次论坛为进一步落实《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及《专业研究生发展方案(-)》,提升教育硕士实践能力,深化产教融合,以“教育硕士实践能力”为主题向全省教育硕士研究生征文,共收到论文篇。经过专家组严格筛选,评选出一等奖10篇、二等奖23篇、三等奖32篇。在研究生论坛环节,来自湖南理工学院的研究生汤理、李婧妤、吕凤香、潘琳先后上台发言,分享交流论文内容与观点。湖南理工学院教授李统兴作了精彩点评与总结。
据了解,湖南理工学院在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了扎实有效的探索,取得了突出成绩。该校教育科学院院长刘理介绍说,今年以来,围绕教育硕士实践能力提升主题,邀请了13位教育理论界和实践领域两方面专家,开展了12场次专题讲座,共余人次参加。教育硕士师生先后深入张家界永定区、岳阳市华容县、平江县等地开展乡土人才和乡村教师方面调研和义务送教。近3年来,学生共发表论文及作品97篇、主持地市级及省级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等项目23项。学校与地方中小学共建的“教育硕士联合培养基地”于9年获评“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湖南省仅有两所高校获此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