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我”融入“大我”,绽放“星”光,让青春与时代“同屏”。6月27日,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决赛落下帷幕,从全国余所高校万余件参赛作品中实力“破圈”的余篇文字评论作品、16个视评作品晋级决赛,来自大江南北的高校学子“网”聚一堂,同“屏”共振,观评家国天下事,用青年视角感悟时代脉动,以青年之声弘扬主流价值,以“青春小我”书写“强国大我”。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卢家驹一路“披荆斩棘”,登顶摘下年度“评论之星”,中国传媒大学万昱麟夺得“视评”组冠*。南京师范大学张雨龙、山东大学穆舒欣,分获亚、季*。湖南师范大学龙清霖等10人获佳作奖;苏州大学华悠然等21人获入围奖。山东大学曲亚宁等4个小组,同样在“视评”比拼中脱颖而出。
大赛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湖南省委网信办指导,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主办,投稿量突破“1万+”,新增“视评”竞赛通道,释放大学生创新表达新声态,更引来外国留学生“组团”出镜发声。屏幕上的一字一句,镜头前的一言一语,见证校媒融合“育新人”成果,闪烁当代青年思想星光,彰显青年担当与使命,奏响“与*同心、与*同行”的青春强音、网络强音,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凝聚社会共识贡献了蓬勃的青春助力。
同“屏”共论天下事 激浊扬“青”凝共识
翻开地图,“星光”错落。历经多年耕耘,红网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的触角早已延展至全国范围,一批又一批优秀大学生网评作者崭露头角,耀眼星光洒落祖国大江南北。
本届“评论之星”大赛为第七届,热度空前。在为期3个月的投稿时间里,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全国累计有余所高校的大学生踊跃参赛。据统计,本届大赛投稿作品总量首次突破万件,为历届之最。
来自各地的高校学子,“网”聚一堂,同“屏”共论天下事,激浊扬“青”凝共识,让流量澎湃正能量。
面对私家车贴辱华车贴事件,苏州大学高萌婕坚定发出“绝不姑息辱华行为”的呐喊;感动于苗彦彦的故事,湘潭大学袁航感慨,“构建起人与人之间善意的桥梁,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美好”。爱国向善,始终是当代青年不变的思想底色。
面对“媛媛不断”的怪相,上海外国语大学姚嘉怡指出,“它的背后是局部的放大,真相的缺失,情绪的泛滥,思考的匮乏”,呼吁撕掉”媛标签”。担忧于“美妆低龄化”的歪风,中国人民大学王洲淼温柔结语:“我们应该教会他们什么是美,让他们可以在自然的清风下,嗅到自身的芬芳。”从社会纵议到教育评弹,青年的笔触下,有理性更有温度。
谈“经”论“*”,也不乏敏锐的青年观察,不缺沉稳的青年建言。注意到“虚拟房产价格缩水”,山东大学敖宇指出,“元宇宙要一场脱虚向实的革命”。在真相尚未抵达,自媒体却肆意消费李田田事件赚取流量,舆论两极分化之时,湖南师范大学龙清霖“冷眼”却不旁观,理性建言“在共情中多一点‘延时表态’”。
将目光投向国门之外,来自长安大学的刘彗君则留下颇具胸襟的判断:“诺贝尔文学奖的再度爆冷,提醒我们打破单一、刻板的印象,以更开阔的眼界去认识世界文学。”
青年之声,“破圈”传播。部分“评论之星”选拔赛作品,如山东大学樊湘怡《少年不是强说愁,给孩子们撑起一片精神蓝天》等,被学习强国全国平台重点推荐评论;郑州大学许洪鑫《千粒*金米掷江:足够吸睛,真有多少反浪费意义》等数十篇作品获人民日报APP转载,收获众多网友跟帖点赞,在舆论场上激起涟漪和回响。
玩转“视评”新赛道 Z世代有“新声态”
《今日狐说》《“陈”有事启奏》《小新圆桌派》《汪汪队说大事》《靓女对谈部》……一个个活泼有趣的节目,见证着参赛学子如何大开“脑洞”,玩转“视评”新赛道。
除了文字评论,本届大赛首次增加了“视评”类作品比拼。“爱玩”且“会玩”的Z世代,在这一“新赛道”上尽展年轻活力,为网络评论注入了青春“新声态”。
据悉,重庆大学、长安大学、山东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10余所高校,专门组建了由老师指导的视评团队。一大批富有创意、形式鲜活的视评专栏相继登场,其中不仅有“专业范儿”十足的主播式评论,也有“接地气儿”的街头采访,还有轻松活泼的情景式演绎,更出现了原创动漫式评论。
此次“视评”比拼,还吸引了外国留学生参与。来自罗马尼亚的邓琳娜、马来西亚的陈保君、泰国的石若舒,精心策划了“仨扇有话说”栏目。3位姑娘“组团”录制的《评论之星·双语视评丨北京冬奥会-BeijingWinterOlympics》《评论之星·双语视评
警惕社交网络中的暴力》等一系列作品,不仅
把情感留给骑手,把理性留给行业
亚 *
张雨龙 南京师范大学
少扣崇洋媚外的帽子,走出身份认同的褊狭
季 *
穆舒欣 山东大学
拿公款买好评,群众工作当以“真心”换“民心”
佳作奖(10人)
龙清霖 湖南师范大学
后真相时代,李田田事件呼唤“延时表“态”
姚嘉怡 上海外国语大学 是时候撕掉这张“媛标签”了
曹婧怡 北京大学
地铁站命名之争:信息时代下失败的高校突围
陈昕田 中国人民大学
我们需要锻炼,但不需要体测
李 霞 中国人民大学
非必要不发布,媒体不应给新闻打多余标签
高雨曦 中国人民大学
“知乎治校”出现,为何学生选择“隔空喊话”?
王洲淼 中国人民大学
儿童美妆走红,别让容貌焦虑之风吹进孩子的世界
李易蔓 华中师范大学
推进版权保护,须考虑是否合法合情合理
吴文静 苏州大学
山西乡村古建坍塌,古建保护不应止于重点保护单位
丁天宇 苏州大学
潼关肉夹馍协会:“维权”不是生意
入围奖(21人)
华悠然 苏州大学
孩子砸坏电视,动画片不该是家长不作为的“黑锅”
吕 行 中国人民大学
丁真为抽烟道歉,“淳朴”不该成为套牢他的枷锁
李 颖 湖南师范大学
法治与人情博弈,公众的“权势想象”何以破?
洪凯雯 中国人民大学
终结中小学“手机拉锯战”,仍有盲区待填补
* 晴 广西大学
潼关肉夹馍协会打官司,好品牌不是“告”出来的
廖奇娟 中国人民大学
不是信息碎片化,而是耐心碎片化
刘彗君 长安大学
诺奖再度爆冷的背后,是亟待
无声餐厅,爱意无声胜有声
李祎欣 北京大学
人大复试泄题,让规则成为共情的锚点
敖 宇 山东大学
虚拟房产价格缩水,元宇宙要一场脱虚向实的革命
余君榕 苏州大学
“摸鱼”与否,不在“围”而在“守”
叶 鸣 华中科技大学
“育儿假”推出,对职业女性的尊重如何不“放假”?
苏 靖 广西大学
从频频走红的论文致谢中,当窥见学者该有的“真”态度
颜李霞仪 重庆大学
剩饭是兜住了,但“头顶的安全”该如何兜好?
魏景琦 中国人民大学
《李白之死》走红:以情感共鸣破除国风创作的“蜀道难”
孙溪悦 中国人民大学
扶老人拍视频自证清白,别让助人变成艰难的善举
陈 倩 重庆大学
误诊八旬老人患艾滋,不精不诚何以为医?
欧阳婧雅湖南师范大学
“野性消费”终将退潮,国货的崛起要经得起热与冷
沈 倩 长安大学
包容织毛衣的男生,让教育保有温度与浪漫
魏泽鸿 湖南工商大学
清华贫困生的“树洞”,纠正着“贫富”的定义
陈奕瑾 长安大学
克*金制米扔*浦江,多少粮食金不换
“视评”组优胜作品
万昱麟
中国传媒大学 观孙卓一家团圆后续,需还司法和当事人以空间
曲亚宁小组
山东大学
审视“双十一”,造节热潮还能走多远?
胡世鑫小组
南京师范大学 三问公职人员狂扇老母亲耳光
马皖雪小组
重庆大学
违法侵权!搭讪直播不能“搭”过底线
张林小组
重庆大学
潼关肉夹馍:集体商标怎能成为敛财工具?